新能源车充电就像燃油车加油一样,是车辆持续形式运动的保障。各国油品不同,但加油接口不会有太大区别。但如果充电标准不同,未来开混动或者电动汽车出国会不会面临不便呢?
【资料图】
最近特斯拉的充电标准正在掀起“全球风暴”,目前北美汽车制造巨头通用汽车、福特企业均已选择采用特斯拉充电标准。总部位于欧洲的Stellantis集团也已开始考虑使用特斯拉的充电标准。
特斯拉充电标准走向全球背后的原因是什么?充电标准未来会有竞争存在吗?
特斯拉充电标准一统北美后,总部在欧洲的Stellantis为何也要考虑加入?
近1个月,北美汽车巨头通用、福特纷纷宣布将在自家新能源车上应用特斯拉的NACS(North American Charging Standard北美充电标准)充电标准。
特斯拉充电站 图/IC photo
北美的充电标准几乎已被特斯拉标准统一,同时,作为拥有PSA(标致雪铁龙)和FCA(菲亚特克莱斯勒)两大品牌,主营业务横跨美、欧两个大陆的汽车品牌,Stellantis也开始考虑使用特斯拉的充电标准。
Stellantis集团中国区执委会成员、传播副总裁王超向贝壳财经记者表示:“我们的重点是尽可能地为客户提供最好的充电服务体验。Stellantis集团旗下的Free2Move(或译为无忧出行)充电品牌在欧美等市场通过其与充电供应商的合作,将提供无缝链接且简单的充电解决方案,无论客户是在家里还是行驶在路上。现阶段,我们继续评估NACS标准,并期待在未来进行更多的讨论。”
智充科技创始人兼董事长丁锐认为,各大跨国车企纷纷选择介入特斯拉的充电标准,背后是一种经济方面的考量。
丁锐提到,特斯拉的充电站在北美市场建设十分广泛,作为行业内第一个大范围销售电动汽车的企业,它在充电站数量上有绝对优势。美国虽然有一些其他充电桩运营商,但并无法赶上特斯拉的普及度。以智充科技为例,年初其北美市场的大量充电桩就已升级兼容了特斯拉的充电标准。
在丁锐看来,通用福特等企业选择加入特斯拉充电标准,一方面是想让充电体系效率提升,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地销售自己的电动汽车产品。特斯拉则可以通过开放充电桩,赚到别的车企的钱,提高充电桩使用效率。这或许是一笔双赢的买卖。
但特斯拉也存在服务费高、充电高峰期略拥挤等短板,其他充电运营商如果可以兼容特斯拉充电标准,也许可以更好地运营与服务用户。
中国汽研能源与动力事业部副总经理邓波表示,目前北美和欧洲最大的电动汽车充电站网络ChargePoint Holdings Inc(暂无中文译名,或译为充点公司)、美国充电运营商Blink Charging Co(暂无中文译名,或译为闪充)、西班牙智能EV充电及能源管理服务供应商Wallbox NV(暂无中文译名,或译为沃尔博克斯股份有限公司)、澳大利亚EV充电器生产商Tritium DCFC Ltd(暂无中文译名,或译为特里提姆快充有限公司)均已选择接入特斯拉NACS标准,足见特斯拉充电标准发展的势头强劲。
丁锐认为,Stellantis作为主营业务横跨北美与欧洲的汽车集团,考虑采用特斯拉的充电标准也符合自身利益。或许Stellantis只会在北美市场采用特斯拉标准,而在欧洲市场继续使用欧洲标准。
美国充电标准走向统一,会对中国造成影响吗?
有舆论称,充电标准的统一对于未来竞争十分重要。汽车分析师张栋伟认为,充电标准是最直观可见的能源入口标准,以后还会继续延伸到储能标准,再输出标准。
张栋伟表示,充电标准关系到新能源汽车最核心的部件,即电池和电动机的设计和运维,也就是能源的利用效能。
智充科技美标充电桩 图/受访者供图
如果透过现象看本质,特斯拉甚至不是一个汽车企业,而是能源企业。新能源车实际上就是电力能源在机械领域的转化运用,竞争优势来自于相对于化石能源的效率转化比,以及成本收益比。
鉴于电力可能是未来最有可能代替化石燃料的清洁能源,所以采用何种充电标准,实际上会对整个产业链产生决定性意义。比如在快速充电时,普通电网承载能力就是关键制约,研发和发展新一代电网,就会带动国家整体的电力基础设施更新换代。
张栋伟认为,中国在产品和产业标准制定方面,一直没有落后,比如在5G通信领域,我们已经取得的一定优势。但行业标准的制定和推行,不仅包括了技术、市场的竞争,还会涉及到地缘政治等外在因素。因此,在“双循环”的基本政策下,首先中国应该尽快完成对国内统一大市场的标准统一,再伺机而动向新兴市场输出标准,最后再择机参与欧美市场的角逐。
目前中国市场仍有两套充电标准在推动中,尚未形成统一。
邓波建议,中国要在未来参与全球充电标准的市场竞争,可从技术研发、标准制定、国际市场开拓、市场开放等方面考虑。如主动参与国际充电标准的制定,向全球推广中国的充电标准,与其他国家进行标准的交流和互认。比如中日合作起草的CHAdeMO 3.0标准(或译为日本超级充电标准),就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在全球充电市场的影响力。
此外,充电设备的节能性将成为一个重要的竞争因素,中国也可以聚焦在节能技术及政策上,引导全球充电标准向高能效方向发展。
丁锐则认为,所谓的标准并没有特别严重的“竞争”,更多是谁市场化做得好,市场就会选择谁。不同的充电标准就像不同的插线孔,美国的、欧洲的、中国的、工业级的等等,或许不比过度担心这一领域的竞争。“如果真的要开电动车去国外,选择充电转换口或许就可以解决问题。”丁锐说。
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白昊天
编辑 宋钰婷
校对 柳宝庆
关键词:
安全 23-07-01
综艺 23-07-01
教育 23-07-01
存储 23-07-01
资讯 23-07-01
明星 23-07-01
安全 23-07-01
综艺 23-07-01
教育 23-07-01
存储 23-07-01
资讯 23-07-01
明星 23-07-01
安全 23-07-01
综艺 23-07-01
教育 23-07-01
存储 23-07-01
明星 23-07-01
资讯 23-07-01
安全 23-07-01
综艺 23-07-0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