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“热到湿身”的广州开一场影像派对,能有多火热?
6月10—11日,顶着超过30℃的温度走出门去的,不只有龙舟上热血竞速的“广州房东”,热爱影像的朋友们也在新周刊的邀请下,在纪录片放映和创意市集中进行了一场“立体行走”。
走,去热声
【资料图】
这是一场有阳光、有音乐、有电影、有市集、有柠檬茶的派对。在场馆入口处草坪上的“热声”大气球上,长出了“野生姜哥”“野生咕咕鸡”,还有对新周刊的激情表白——爱意我们接收到了,贵刊办到老,请您看到老。
新周刊的“幕后橘手”们现场摆摊(滑动查看更多)
新周刊的“幕后橘手”们现场摆摊(滑动查看更多)
进入场馆一楼,去领一颗橘色的“热声球”,在“局外人”前写下“想要破局”的愿望,在“新周猫”摊位上捏捏毛绒姜哥,在“惊蛰青年”摊位上做一张“互联网黑话”试卷,在“硬核读书会”读一部“刀锋图书奖”精选作品,在F小姐的反内耗书摊上慢下来……一套打卡下来,不要忘了当仁不让的主角:“热声”纪录电影的展播。
在两天的放映中,我们看到了六部在热声2022征集中脱颖而出的优秀作品。六部纪录短片的导演,以及“热声”终审评委、著名纪录片导演蒋能杰都来到了现场,在映后与观众交流幕后故事。
两天的放映里,观众们进行了一场酣畅淋漓的“纪实影像马拉松”。
大时代下的小人物,步履有停
很多纪录片导演会将“时代”作为创作的题眼,杨皓也不例外。
江北下朱村有“网红直播第一村”的称号,在这里,满街都是闪烁的直播灯,人们不是在录短视频,就是在围观别人直播。传说这里的人“白天开三轮,晚上开路虎,共创财富梦” ,直白的口号配上忙碌的场景,更显魔幻。
杨皓觉得,下朱村的生态很有时代性,它的财富传说依托着以短视频和直播为代表的现代网络技术,而一切的红红火火,却是由一个个有梦想、有创造精神,但注定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在支撑着。
在下朱村待了一年多,杨皓跟拍了几位电商直播从业者,其中个性最张扬的一位叫源头哥。视周星驰为偶像的他,正是纪录短片《野生导演》的主角。
源头哥在街头指导演员表演,眼神坚毅。(图/《野生导演》剧照)
在直播行业,“流量”就是财富密码,为了争夺流量,源头哥习惯了表情夸张,放大情绪,在镜头前营造强烈的可视化的效果。但他又不甘于只为了“流量”和“变现”在直播的红海里闯荡,在内心深处,他其实还有一个导演梦。
同为导演的杨皓捕捉到了这份挣扎,他拍源头哥深夜独自坐在仓库里,边直播边向观众强调“内容的灵魂”,拍他的一次次失败、一次次洗牌重来。杨皓觉得,源头哥正代表了一种大时代下的创造精神,“这种创造精神对每个人而言都是独特的,也是值得被尊重的”。
现场,导演们分享了创作背后的故事。
时代滚滚向前,有人继续执拗地跋涉,有人却无奈地停下了脚步。在邓荟导演的《水老鸦》中,我们就见证了一位“跟不上时代”的老人迈向生命终点的旅程。
《水老鸦》的故事发生在大理洱海边,邓荟表示,自己最初注意到这个故事是因为一则新闻,其称因为洱海水质不断变差,鱼鹰被列为非法捕捞工具,鱼鹰以及依靠鱼鹰生存的渔民,不得不离水上岸。
到了现场,邓荟却抓不到拍摄的头绪。正当一筹莫展之际,邓荟看到老杨的鱼鹰表演。
“他身上的那股劲很自在、很自信。”然而,当地人却对鱼鹰表演很抵触,“我觉得这还挺像老杨的人生状态,人物和鱼鹰之间产生了一种关联性。”
在大背景下,环境问题日益严峻,而在生活层面上,老杨的身体也发生了恶化。当意外接连降临在一个普通人的头上时,我们不得不深入地去思考时代环境:当社会进程加速,那些暂且“落后”的老人怎么办?
老人的命运与无常的环境形成了镜像。(图/《水老鸦》剧照)
除了2位自带传奇色彩的人物,“步履有停”单元还关注了一群普通人的失败经历。
在《青春,一场不愿醒来的梦》中,广西科技大学的电动方程式车队度过了一段难忘的“青春终曲”:为了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动方程式比赛,这群“技术宅”需要自己动手,在一年时间内设计并组建起自己的赛车。在上一年,他们与奖杯擦肩而过,对于两位已经大四的主角来说,这是最后一次冲刺机会。
在片中,我们看到青年们为一个难题通宵熬夜,为一次突破欢呼雀跃。一群性格各异但值得信赖的好伙伴一起激动、一起紧张、一起失落——正是青春最标致美好的模样。
片中的“二师兄”在伙伴们亲手设计制作的赛车里,驶过大学的最后一程。(图/《青春,一场不愿醒来的梦》剧照。)
谈及为什么选择拍摄这个车队,导演冯晓文说道:“他们身上有一种草根性,一种不服输的精神。他们面对的可能是‘985’‘ 211’这样的学校,这些学校的投入和技术比他们更厉害。他们会想,‘高考的时候我输给了你,在这个平台上我们是对等的,我还有机会再去战胜你’。”
令人感动的是,影片的主角也来到了现场,这是他们第一次在大银幕上看到自己的故事。声光流转间,他们早已热泪盈眶。
蒋能杰导演现场分享“时代与个体”的创作心得。
在大时代的狂澜里,关注个体命运有什么意义?导演的主观视角如何影响真实的表达?蒋能杰导演分享了他的看法:
“由心而生的、从内向外的表达欲望很重要,对未知世界、对社会的强烈的好奇心、探索欲望,以及与人相处的能力都很重要。
“至于纪录片创作是客观也好,主观也好,理性也好,感性也好,都跟你用什么机器没有太大关联,只是和你与拍摄对象、与社会和时代的关系有关,和你的视角、你的思想、你的头脑和审美相关。
“我们很多片子都讲到时代感,其实很多人是被时代裹挟的,我们没有太多选择,所以我只是关注这个时代下个人、个体的命运。我希望时代发展、社会发展都尊重个体、个人,所以尽量踊跃地去关注人、讲人话。”
挖掘真实的人的境况,展现具体入微的时代切片,正是纪录电影的一项使命。真实的力量能打动创作者、打动观众,更能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,多一份对他人的共情和理解。
与最亲密的陌生人,开始对话
这次展映中有两部特殊的电影,手执相机的人既是导演,也是儿子和女儿;镜头前的拍摄对象,正是两人各自的家庭成员。最后的成片既是影像故事,也是一段段真实的家庭对话。
00后导演黎安迪给自己的短片起名《想和你对话》,正是电影的拍摄,促成了这个典型的中国式家庭难得的一次沟通。
在出发拍摄影片前,黎安迪曾经问导演周浩,有没有一句话能提醒自己在拍摄中不要麻木,他得到了这样的回答:“你要知道,你这次回去不能再像一个儿子那样任性,你要带着摄像机去改善你的家庭关系。”
在相机中同框的一家三口。(图/《想和你对话》剧照)
在饭桌上、客厅里、行驶的车内和山顶的风雨中,一家三口的对话时而剑拔弩张,时而陷入沉默。有一段登山途中的录音让人印象特别深刻,在镜头拍不到正脸的远处,母亲情绪突然激动起来,操着哭腔指责丈夫的自私。断断续续的录音带着失真的质感,一位被困在婚姻中的女性难以消解的无助和愤怒,在那一刻迎来了爆发。
随着片尾父母向儿子告别,三人各自回到日常轨迹中,“家人之间的互相理解”仍是难以达成的奇迹。但黎安迪觉得,这次拍摄确实让他重新思考了与家人的关系:
“很多人会觉得拍家庭私人影像特别难,但我比较幸运,因为我父母特别爱我。这也是纪录片里的一个共谋的关系,我们拍摄他们(对象),也需要在拍摄的时候思考对方为什么愿意被我们拍摄。”
登山途中,父亲母亲发生了激烈的争吵,黎安迪用相机记录了下来。(图/《想和你对话》剧照)
在邱宸星导演的《笼》中,家庭关系则呈现出另一种紧绷状态。
邱宸星的双胞胎哥哥邱宸宇,早已成年并从大学毕业,却仍然没有“长大成人”的模样:小到自己买衣服、铺床单,大到持续地做好一份工作、找到自己想做的事,都显得很吃力。父亲几乎为哥哥操持了一切,这份字面意义上手把手的关爱,渐渐把孩子围困了起来。
在片中,我们看到了一个典型的中国式父亲形象:在外逞强要面子,关上家门又对下一代的软弱和踌躇感到恨铁不成钢,急于向子女传授自己的社会和人生经验,期望他能“少走弯路”。
很难说这不是爱,但过于用力的爱常常与“控制”模糊了界限,使得两代人都置身笼中,难以自拔。
作为“一家之主”的父亲,总是有意无意地为儿子操持一切。(图/《笼》剧照)
父亲和哥哥的故事就发生在自己身边,但导演邱宸星想要把这份矛盾影像化时,问题出现了:
“在我最初设想的画面里,一家人要围炉座谈,我会对父母进行一些非常激进的提问,把他们做过的事桩桩件件都列出来,把底下的那层伤疤全部揭开来,一定要让父母意识到问题。但后来我发现这很残忍,沟通不是这个样子的。实际上我的家人已经意识到了问题,只是没有我想象的那么深刻,所以我在最后选择了退让,呈现出相对温和的状态。”
在映后分享中,邱宸星谈到了一个引人深思的细节。虽然在影片里,父亲时常表现出运筹帷幄的掌控感,但在内心深处,他也需要被倾听:
“片中有一段父亲的自述,是我把相机架在客厅,他突然开始说话,足足说了三个小时,突然很真实。这一刻的他可能并不是放下了自己的面子,而是把相机当成了诉说的窗口;他觉得这个家里没有人倾听他、理解他,他需要这样一个机会来发泄。”
父亲同样需要被倾听、被理解。(图/《笼》剧照)
缺乏对等的表达和倾听,正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僵化的重要原因。在另一部与家庭相关的纪录短片《博弈传销1040》中,令人窒息的沟通真空也通过镜头展现了出来。
影片聚焦一对已然“神离”的夫妇,丈夫极力挽回深陷传销的妻子,把她“骗”去反传销机构咨询,在儿子在场的情况下进行劝说,妻子仍然拒绝“回头”。传销是个错综复杂的社会议题,这类题材最难得的一点是避免单向度的道德审判,多角度地呈现当事人各自的精神世界。丈夫作为求助者,表达欲相对强烈,如何让“被误解”的妻子开口说话成了一个难题。
传销有一套封闭的欺骗逻辑,一旦进入,很容易被套牢。(图/《博弈传销1040》剧照)
导演高博思谈到,当他第一次见到影片中的妻子时,就直接表明了拍摄的行为,同时也表达了倾听的意愿:
“我也很想知道传销是怎么一回事,所以尽力让自己在心态上抛弃一些刻板印象。我没有一上来就谴责说传销一定是坏的、是邪恶的,而是告诉妻子我现在想听你的诉说。所以观众在影片中能看到,有一些镜头是妻子想劝说我,我也想知道这件事可不可行,这样才产生了一种信任。”
高博思导演分享《博弈传销》的拍摄经历。
愿意去沟通、在交流中保持坦诚,是纪录片工作者成就真实影像的必要条件。而对于处在现实旋涡中的具体的人来说,保持对话也许不那么容易,但开始对话,一定是必要的。
如同一位现场观众的感言所说,不管是影像、文字还是其他工具,打动人心的一定是作品背后所体现的真实人性。摄像机就像一把钥匙,如果说我们注定生活在与他人的连接中,那么与人开始认真坦诚的对话,或许就能在麻木而盘根错节的关系中打开一条缝,照进一些光,让一些真实感受流动起来。
2023,热声继续寻找
时代因表达而生动,影像因真实而有力。在2022年的热声获奖作品中,我们再一次感受到记录的价值和意义。
现场交流的时间总是不够的,创作者和观众面对面、心对心的真实对话,完美点题“热声”。接下来,热声也希望能创造更多这样交流和见面的机会。
“热声”2023征集也即将开启。今年,我们将以“立体行走”为主题,寻找影像共鸣,鼓励青年一起用影像打开世界的万千面相,在现实和幻想、内与外的多重维度间,展开一场身与心的立体行走。
关于热声
2021年,《新周刊》发起“热声”非虚构短片征展计划,旨在关注优秀非虚构影像作品,扶持视频领域青年创作者。
“热声”在寻找具有热烈生长力的创作者和影像故事,鼓励年轻一代自在表达,搭建一个支持影像创作、交流与分享的平台,推动不同背景的青年群体互相理解,加深对话。
校对:黄思韵
运营:小野
排版:温文清
关键词:
安全 23-06-17
综艺 23-06-17
教育 23-06-17
存储 23-06-17
资讯 23-06-17
明星 23-06-17
综艺 23-06-17
安全 23-06-17
存储 23-06-17
教育 23-06-17
资讯 23-06-17
明星 23-06-17
存储 23-06-17
综艺 23-06-17
安全 23-06-17
教育 23-06-17
存储 23-06-17
教育 23-06-17
资讯 23-06-17
明星 23-06-17